(177)范进学:《运用宪法的逻辑及其方法论》,《政法论丛》2019年第4期。
在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的传统内在立场之争以外,网络时代的刑法适用也应注重刑法解释的外部性171。一、法律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法教义学与法律思维对裁判理论的有效支撑《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为后续的中国法典化进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民法典》开始实施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适用《民法典》的问题,这正是法律方法的用武之地。
一方面,法教义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司法领域⑩。法典化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既有的法律漏洞,但是,对系统的法典所遗留的漏洞,仍然需要法官去填补。(32)刘星:《法律适用中理由和观点的关系:局外观察视角》,《中国法学》2020年第5期。《民法典》在解释论上应对中国现行法上的债法规则依潘德克顿模式进行整合140。(63)杨铜铜:《论立法目的司法适用的方法论路径》,《法商研究》2021年第4期。
在3-5年前,法律修辞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在近三年中相应成果的数量明显减少。(157)白建军:《论刑法教义学与实证研究》,《法学研究》2021年第3期。这一重要论断回答了法治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的立场问题。
法治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要求。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四是各级党组织、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它们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工作任务。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价值理念。
法治经济尊重市场规律,也可以有效把握市场规律。从2016年开始推进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从法治所保障和贯彻的价值理念来说,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这种构成性关系,决定着现代化离不开法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全面依法治国的使命。法治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推动了国家发展。我国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法制建设工作方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恢复重建。(作者简介:李少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 。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法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虽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界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没有明确提到法治,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包含法治建设任务。
所以,法治是治理进步的表现,是文明的代名词,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治理方式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全面依法治国重视涉外法治工作,有利于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中国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未来5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更加完善。2.法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现代化治理方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突出领导干部的任务和职责,对于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辨。最后,法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这既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又有效加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要求,也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结果。
然而,作为传统治理方式,人治已经不能适应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法治,就是要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刚性优势,从而保证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从历史上看,人治在治理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法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重要的战略布局。在当今复杂社会里,法治的稳预期功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来说也有积极辅助作用。
特别是,用留置取代两规,创设了留置这个新概念,化解了反腐败工作面对的重大法治难题。坚持立案登记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的诉讼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其中,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
列宁十分重视法治,在带领俄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就开始进行法治建设。在改革过程中,国家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实行合署办公,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也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融合起来,实现监督对象的全面覆盖、监督能力的大幅提升、监督手段的丰富多样。
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宪法实施达到了历史新高度。2.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与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反腐败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要成就。
然而,列宁关于法治的主张并未得到有效继承和全面贯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实践中,各部门全力协同,依法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强化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习近平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
来自云南昭通永善县莲峰镇米田村的宋又春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当地政府提供租房补贴,对外来务工者发放生活补贴券,对亲属到海盐探亲的发放交通补贴等福利,让他们体会到了他乡遇亲人的温暖。 [阅读]
昭通新闻网综合,云南网记者:彭锡昭通消防熊斌。 [阅读]
昭通市交通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全会精神为指导,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精心制订方案,不断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落地见效。 [阅读]
项目通车运营后,水电十四局积极响应国家六稳六保政策和稳岗扩就业行动号召,招聘当地近300人参与公路运维管理,切实承担了稳岗扩就业的央企责任。 [阅读]
截至目前,巧家县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25万人,省内转移占比近八成,其中脱贫劳动力数量超6万人。 [阅读]
安居乐业,安于奉献,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阅读]
郝流勇、杨淞、成仁、雷贤慧、陈祥彬出席会议。 [阅读]
云中苗寨由龙潭社区大苗寨一、二村民小组组成,全寨123户574人,其中在浙江、江苏、新疆等地务工的203人。 [阅读]